文 / 舒新宇
一、“芦潭渔唱”是《渔父》故事的发生地
《渔父》讲述的是屈原与渔父的一段经典对话。文中写道,屈原“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”,一位渔父问他:“子非三闾大夫欤?何故至于斯?”(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?为什么会落到这种景况?)屈原答道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,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,所以我怎么能不被流放。)渔父便说:“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?”(如果世间上人人都混浊,何不搅混泥水助澜推波?如果世间上个个都醉了,为何不吃酒糟把酒大喝?)屈原说:“宁赴湘流,葬身于江鱼之腹中,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乏尘埃乎?”(我宁愿投入湘江水中,让自己葬身于江中鱼腹,怎能让江洁白纯净的东西,蒙受那世俗尘埃的玷污!)渔父莞尔一笑,拍着船桨边走边唱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
溆浦古时县城的八景之一“芦潭渔唱”,就是《渔父》故事的发生地。
《溆浦县志》记载:“芦潭渔唱,为八景之一,在城西四里许芦深潭。昔芦苇丛生。”芦深潭正在溆水的下游处。县志上还有大量吟诵“芦潭渔唱”的诗词。看看这些诗词便可一目了然:
其一
芦潭侧,花如雪。
扁舟一叶趁寒月,
长歌短笛声悽绝。
五溪之水秋冷冷,
三闾一去谁醒醒。
其二
钓丝舒卷碧潭深,馋到斜阳憩柳阴。
明月绿簑沽夜酒,晚风清韵出云林。
声传欸乃迷烟棹,歌忆沧浪触楚吟。
两岸不知谁是侣,闲闲鹭鸥解知音。
其三
临渊更湵绝流鱼,彭蠡遗声彻水墟。
一棹芦中航伍员,暂维泽畔询三闾。
喜无在罾沉星石,那见投竿载后车。
结网何如弛网意,宫厨寂寂有悬鱼。
其四
悠悠潭影落花深,渔舟差参出柳阴。
一曲蛟龙腾古窟,数声烟雨霁平林。
机关早识芦中士,哀怨难回泽畔吟。
网罢有鱼偿酒债,醉歌流水觅知音。
二、《渔父》中的溆浦方言
作品里的“沧浪之水”,历来注家有说是指汉北某地,有说是指湘江某地,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一首《沧浪歌》,又叫《孺子歌》,见于《孟子·离娄上》,可见“沧浪”早就不是河名和地名。“沧浪”是溆浦的方言。凡是形容水和植物叶子的颜色很“青”,溆浦话都叫“沧”。如“水好沧”(水很青)、“沧水”(青色的水)、“非沧咯浪”(非常青的浪)、“叶子非沧咯”(叶子特别青)等等。那么,“沧浪之水清兮”就是“青青的浪水清啊”之意,而非河名。
清代学人邓廷桢对汉语的双声叠韵颇有研究,他在其《双砚斋笔记》一书中说道:
沧浪,水也,叠韵也,又为狼汤,亦为蒗荡,亦为浪汤。其于草也为藏莨,其于竹也为苍筤,其于器也为枪唐,其于气也为沧凉,其于人也为仓兄,稍变则为抢攘,为伧囊,为恇攘。
邓廷桢认为“沧浪”是形容水貌,与溆浦方言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。
作品里的“濯”字,也是溆浦方言,溆浦话常说:“把脚到水里濯(洗)哈。”
三、“渔父”实为官埸失意的隐士
渔父的“父”,《方言》云:“凡尊老,南楚谓之父。”渔父乃指捕鱼的老者。溆浦正地处南楚,如说是发生在汉北,就不属南楚。其实有很多专家认为诗中的“渔父”是一个官场失意的隐士,一个没有文化的捕鱼的老者是绝不会说出那么深奥的话来的。
联想到身为天下高士的善卷舍弃王位隐居溆浦,连楚国的宰相屈原都要慕名而来溆浦,也必定会有大批仕途未进的文人和官场失意的士大夫慕名而来溆浦,隐遁山林,或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。因而溆水河上出现装扮成渔父的隐士是大有人在的。
四、《溆浦县志》中“渔父隐士”的记载
前面引用《溆浦县志》上吟诵“芦潭渔唱”的诗词中,就透露了很多信息。
“渔者何尔达,乃学披裘翁”。这位渔翁原来是披着渔翁的衣服装扮而成的。
“机关早识芦中士”,这不是明白告诉我们,芦潭中隐藏的是一位高士吗?
“结网何如弛网意,宫厨寂寂有悬鱼”。这里的“宫厨”该是指宫庭里的厨房,原来结网打鱼的人是和宫庭有关系的官。宫廷里的人跑到溆浦来结网打鱼,这人不是隐士又会是谁呢?
“芦中剑赠客如何”,芦潭中有剑相赠的人,起码不会是一般的打鱼人吧。
“一曲蛟龙腾古窟”,能称得上“蛟龙”的“渔翁”绝非寻常之辈,必是“隐士”无疑了。
这么多的诗句皆都道破了一个奥秘,那个“渔父”就是“隐士”。
反之,如果是在湖南别的小地方,还不一定会有装成渔父的世外高士。如果说是在湖北江汉某地,那就更不可能了,因为屈原不会在湖北说出“宁赴湘流”的话来。
屈原殉难后,溆浦人民为了缅怀屈原,将他常常吟诗、巧遇渔父的芦花潭,列为县城八景之一,取名“芦潭渔唱”,前面所引吟诵“芦潭渔唱”的诗词,足见《渔父》确系屈原在溆浦所作。
2007年6月